欢迎来到精卓咨询官网!
全国服务热线:400-023-2339 / 诊断·报价热线:133-2027-1718

5S之“整理”:定义、核心步骤与实施要点

时间:2025-09-17    热度:℃    作者:网友     来源:互联网
“整理”(Seiri)是5S管理体系的第一个环节,也是后续“整顿、清扫、清洁、素养”有效推进的基础。其核心目标是通过“区分必要物品与非必要物品”,清除办公或生产现场的闲置、无用物品,从根源上减少空间浪费、提升效率,并降低安全隐患。


一、什么是“整理”?
“整理”的本质是“做减法”——对现场所有物品进行全面排查,明确“哪些是当前工作必须用到的”“哪些是长期不用、甚至无用的”,并对非必要物品进行规范处理(如清理、转移、废弃),最终实现“现场只保留必要物品”的状态。

-关键认知:“必要物品”并非“所有有用物品”,而是“当前时间、当前岗位、当前工作必须使用的物品”(例如:办公室里,去年的旧合同若无需存档可归为非必要;车间里,半年未使用的工具可归为非必要)。


二、“整理”的核心实施步骤(4步落地法)
步骤1:全面盘点,划定“整理范围”
首先明确整理的对象和区域,避免遗漏或重复,常见范围包括:
-办公区域:桌面、抽屉、文件柜、储物柜、电脑硬盘(电子文件)、窗台、角落堆积物;
-生产区域:设备周边、物料架、工具箱、地面堆放物、废弃零件/包装;
-公共区域:会议室、茶水间、走廊、仓库、卫生间储物区。

操作要点:以“区域责任制”分配任务(如“张三负责本部门文件柜整理,李四负责车间A区物料架整理”),确保每个区域有人管、无死角。
5S之“整理”:定义、核心步骤与实施要点

步骤2:制定“必要/非必要”判断标准
避免主观判断导致争议,需提前明确统一的区分标准,可参考以下维度:

使用频率每天使用(如办公电脑、常用文件);每周使用1-3次(如周报表模板、备用文具)每月使用<1次(如旧考勤表、过期宣传册);半年以上未使用(如闲置打印机、破损文件夹)
价值/作用支撑当前工作(如项目方案、客户资料);有明确短期用途(如下周培训课件)无实际用途(如破损文具、空纸箱);已过期/失效(如去年的日历、作废的表单)
安全/合规符合安全标准(如灭火器、急救箱);需存档的重要文件(如合同原件、财务凭证)存在安全隐患(如裸露的电线、过期的消防器材);违规物品(如私人物品、无关书籍)

提示:电子文件也需“整理”——删除无效文件(如重复的草稿、过期的通知),对必要文件按规范分类存档(如按“部门-年份-项目”命名文件夹)。


步骤3:分类处理非必要物品
对判定为“非必要”的物品,不能简单丢弃,需按“价值”和“性质”分类处理,避免浪费或违规:
1.可复用/可转移:
-完好且有使用价值的物品(如多余的文具、闲置的办公椅),可登记后转移至其他有需求的部门(如行政部建立“物品共享台账”);
-可回收的物品(如废纸、塑料瓶、旧金属零件),集中存放至指定回收点,由专人联系回收机构。
2.需销毁/需废弃:
-涉及保密的物品(如作废的合同、客户信息底稿),需通过碎纸机销毁或指定机构处理,避免信息泄露;
-无价值且不可回收的物品(如破损的零件、过期的耗材),按公司规定分类投放至垃圾桶(如有害垃圾、其他垃圾),严禁随意丢弃。
3.暂存物品:
-若物品当前无用,但未来3-6个月可能用到(如年度审计资料、季节性物资),需集中存放在“暂存区”,并张贴标签(注明“物品名称-暂存时间-责任人”),定期复查(如每3个月清理一次,确认是否仍需保留)。


步骤4:可视化标记“必要物品”
整理后,对现场保留的“必要物品”进行简单标记,为后续“整顿”环节打基础:
-对固定存放的物品(如文件柜里的资料、工具箱里的工具),可在存放位置张贴标签(如“2024年项目文件”“电工专用螺丝刀”);
-对易混淆的物品(如不同型号的耗材、相似的表单),可通过颜色区分(如用红色标签标记“紧急文件”,蓝色标签标记“普通文件”);
-对限量存放的物品(如桌面的文具、车间的备用零件),可标注“最大库存量”(如“桌面中性笔≤5支”“备用螺丝≤10个”),避免过量堆积。


三、“整理”实施的常见误区与解决方法
1.误区1:“这个物品说不定以后有用,先留着”
-问题:导致非必要物品堆积,整理流于形式。
-解决:严格执行“使用频率”标准(如“半年未用即判定为非必要”),对犹豫的物品先放入“暂存区”,定期复查,避免“过度保留”。

2.误区2:只整理“看得见的地方”,忽略“隐蔽区域”
-问题:抽屉深处、文件柜顶层、设备底部等区域仍有杂物堆积。
-解决:制定“整理checklist(清单)”,明确每个区域的整理要点(如“抽屉:检查是否有过期文件/破损文具”“设备底部:清理灰尘和废弃零件”),完成后由负责人签字确认,确保无死角。

3.误区3:整理后很快反弹,非必要物品再次堆积
-问题:缺乏后续监督,员工习惯未改变。
-解决:将“整理”纳入日常检查(如部门每周自查1次,行政部每月抽查),对反弹区域的责任人进行提醒;同时通过培训强化员工认知,让“区分必要与非必要”成为习惯。


四、“整理”的核心价值
1.空间优化:清除闲置物品,释放办公/生产空间(如车间地面更宽敞,文件柜容量更充足);
2.效率提升:员工无需在杂物中寻找物品,减少“找东西”的时间(如桌面只留常用文件,取放效率提升50%以上);
3.安全保障:消除因杂物堆积导致的安全隐患(如通道畅通,避免绊倒;无过期消防器材,降低火灾风险);
4.成本节约:减少不必要的采购(如无需再买文具,因多余文具已共享);避免浪费(如可回收物品变现,降低垃圾处理成本)。


总之,“整理”不是“一次性大扫除”,而是通过标准化流程,让“现场只留必要物品”成为常态,为5S管理的后续环节奠定坚实基础。
标签:
手把手落地式辅导承诺效果创造实效
验证码:
联系我们 重庆市渝北区两港大道188号国盛IEC5栋1单元4-3
扫码关注我们
扫码微信咨询
Copyright © 精卓企业管理咨询 专业从事于精益生产相关的6S管理,5S管理,TPM管理, 欢迎来电咨询!
渝ICP备19006357号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